English

从“迎着上”与“绕开走”说起

●豆蔻年华
1998-07-05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同样是被顽石阻挡,水滴不惜粉身碎骨,在经年累月的无数次撞击后终于凿穿岩石;小溪却绕石而过,很快便畅行无阻。我认为,“水滴石穿”固然值得赞美,但小溪“绕开走”的方法也应大力提倡。

历来,人们多认为应“迎着困难上”,认为困难就如阻碍,人们前进的石头,无论此石多大、多硬,也都要像水滴一样“不怕牺牲、排除万难”去凿穿它,这样才会有所发展。我认为“迎着上”并不错;但尚未辨清困难的性质就同它硬碰硬地斗争,往往事倍功半,有时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仍未达目的。不同的困难有不同的克服方法,要“迎着上”,必须先从实际出发,摸清困难的症结所在,找到克服它的最佳方法,“绕开走”就是其中之一。庖丁不就是在掌握了牛的骨架结构后,采取“绕开”硬骨、关节的方法,使其刀刃在解牛19年后仍锋利如新发于石刑吗?那些尚未搞明白牛体结构就在牛骨间生割硬砍的“族庖”,不可不谓“干劲冲天”,而结果却是月更其刀,损失不小。仅凭主观热情办事,往往会到处碰壁。

古人懂得“绕开”之法的例子还有很多。《战国策》中的名篇《触龙说赵太后》就十分典型。秦国的大军压境,赵太后却舍不得让小儿子去齐国作人质以换取援军。众臣苦谏,反而使赵太后怒道:“有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!”此时众臣若不思变通,仍直言强谏,不仅于事无补,或许还会因触怒赵太后而自身难保。触龙既有“迎着上”的勇气,又有“绕开走”的妙法。他深入分析了赵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,开始进谏时果断“绕开”人质一事,打破了僵局;继而从侧面迂回,引入正题,对太后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。一番婉言陈奏终使太后幡然醒悟,送走了幼子,搬来了救兵,赵国也因而转危为安。所以“绕开”并非回避困难,而是在全面分析矛盾、深思熟虑之后选择的一种克服困难的方法,有时它比“硬碰硬”更有效。

我们平时做习题,也要有“迎着上”的锲而不舍的精神。但在“迎着上”的同时,也要学会“绕开”。一种解题方法不通就灵活地再开辟一条新思路。如此“不舍”下去,何愁得不出正确答案?如果只抓住一条思路不放,在死胡同里碰了壁也不知“绕开走”,则不仅解不了题目,还耗费了精力和时间。“绕开”也不是投机取巧。达到同样的目的,有时“绕开走”不是比“迎着上”更有效、更省力吗?

总之,面对困难,既要敢于“迎着上”,又要适时“绕开走”;既要有知难而上的“水滴石穿”的精神,又要讲究方式方法,适当放弃“硬打硬拼”而另辟蹊径,绕道而行。主观热情和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,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快、更好地克服困难,不断进步。

点评:“水滴石穿”一直是历代文人赞美的精神,它的顽强与韧劲,鼓舞了许多人。而作者却另辟蹊径,对“水滴石穿”重新进行了诠释和阐述,并对小溪“绕开走”作了辩证的论述,让人耳目一新。只是作者在语言的叙述上稍嫌生硬,这也许是一般中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